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方观察|东莞首个科技金融集聚区何以吸引创投大咖齐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0:08:00    

近日,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启动,这一举动,是东莞以全市之力谋划、部署科技金融,让更多的头部科技金融资源汇聚东莞,打造立足东莞、辐射湾区的高能级科技金融要素集聚新引擎,为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圈迈出关键一步。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入金融“五篇大文章”,明确了科技金融的“施工图”,为金融“活水”浇灌创新“沃土”指明方向。在这一背景下,东莞高水平建设金融集聚区,正是强化金融赋能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以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产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满足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需求的有力举措。

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整体以松山湖通湖礼廊为轴,打造“一轴两翼”的空间布局。

科技金融的浪潮正澎湃涌动,以制造业当家的东莞,正以前瞻布局和务实行动,加快构建创新驱动、金融赋能的产业生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新高地,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创制造强市。

筑巢引凤增强“磁吸力”

金融聚集区,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经济活力区。在区域增长中,往往发挥着辐射带动作用。

放眼全世界,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大多都形成了知名的金融聚集区,如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上海陆家嘴等。

具体到东莞,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倾全市之力筹建,通过整合政策、资本、产业资源,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新高地。全市在财政国资资源、机制体制优化、人才支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力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建设,为科技金融业发展添薪加火。

东莞为什么要高水平、高标准建设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提出,依托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打造珠江东岸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区。东莞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又一“关键落子”。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和先进制造城市,东莞始终把科技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积极探索金融手段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力。

近日,东莞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启动。

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具体能做什么?

根据规划,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将围绕“金融新业态先行区、基金集聚区、政策创新区、产品示范区、生态样板区”五大核心定位发力。未来,园区将重点建设极具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创新多元的金融业态、权威数据信用平台及专业高效的金融国企,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如何汇聚更多的金融力量?

在规划布局上,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整体以松山湖通湖礼廊为轴,打造“一轴两翼”的空间布局,包括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基金中心、金融业务运营中心、金融科技孵化器等业态。

在空间载体上,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将对3.6万平方米的空间按照金融和创投行业办公空间设计要求进行高标准改造,区域内将配备公共路演厅、共享空间等公共服务设施。今年4月,市园国企联合组建的“东莞市科技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将入场运营招商,年底可全面开园。

松山湖高新区景观。

为吸引全国各类金融机构和创投机构落户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发展,东莞目前正在起草具有竞争力的扶持专项优惠政策。包括对落户金融机构给予高额奖励,优化母基金出资比例,并在返投和收益让渡方面给予支持。

为了鼓励创投机构加大对早期、小型、硬科技及长期项目的投资力度,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将通过专项奖励和投资损失补偿降低风险。此外,还将扶持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数字金融等领域的业务拓展,并提供低成本办公空间、金融人才支持以及免费的权威数据平台服务。

科技金融结出“产业果”

春日里,松山湖畔,白鹭翩飞,一派生机与活力;另一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高速运转,产生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

东莞将科技金融集聚区落子松山湖绝非偶然,而是立足于长远战略和产业发展。松山湖作为东莞的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汇聚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国之重器”,以及77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涵盖华为终端、生益科技、长盈精密、新能源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核心的产业体系。这些高精尖产业的集聚,为科技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

松山湖的金融力量更是形成集聚之势。目前,松山湖进驻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及基金机构220余家。其中银行20家、证券公司9家、担保公司4家。已备案基金184家,占全市59%;总投资认缴规模962亿元,占全市75%,基金数量及规模均居全市第一。

此外,松山湖率先在全市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设立科技金融中心,并出台一系列科技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贷”“专精特新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链条。

松山湖畔,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产生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

作为全市科技金融的集聚地,松山湖已成为科技金融的“练兵场”。正因为金融的赋能,让科技企业能迅速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成长。

位于松山湖的“专精特新”企业广东长兴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长兴半导体”)就是其中受益者。

走进长兴半导体的洁净车间里,一片片银灰色晶圆正在自动化轨道上匀速流转。“晶圆片是存储芯片的核心载体,也是我们最大的单项成本支出,尤其在价格波动期,资金占压问题更为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企业负责人张治强介绍。

在获悉该企业融资需求后,东莞银行迅速与企业对接,并组织专业团队深入调研企业供应链与技术优势。实地走访发现,长兴半导体在晶圆采购中存在“预付款比例高、集中采购资金需求大、销售回款周期长”的行业性难题。“特别是企业需要根据生产计划提前锁定晶圆采购量,大额资金预付成为常态。”东莞银行调研团队负责人袁进明说。

为了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东莞银行累计为长兴半导体提供贷款1.31亿元,保证企业高频、大额、快速的资金需求。

这一案例近期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全财经版头条。这笔融资背后,是松山湖金融机构赋能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松山湖管委会走访长兴半导体。

除了推动创新产品外,松山湖还聚焦解决科技企业估值难、融资难的问题,着力优化金融供给体系,通过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不断完善金融生态。过去一年,松山湖成功引入平安银行、国泰君安、国元证券、东方财富证券和海通证券五家重量级金融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元的金融支持和选择。

资本是撬动创新的“金杠杆”,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羽翼”。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和先进制造城市,一直以来,东莞将科技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的运作,将积极探索金融手段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力。

汇聚资源要素“全链条”

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金融赛道风起云涌。当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以“千亿资本磁场”和“全周期赋能生态”亮相,对于全市战略布局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东莞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是东莞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标志。”松山湖管委会负责人表示,科技金融集聚区的建设,是松山湖立足GDP千亿园区再出发的新起点、新机遇,也是东莞市贯彻落实金融补短板的重要举措。

东莞分别以政策创新高地、机构汇聚高地、产品创新高地“三个高地”建设金融集聚区。除了打造更具含金量的政策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生态外,还将通过完善空间载体等各项功能要素,优化环境和配套服务,吸引更多优质创投项目和科技金融资源集聚,形成“科技银行+创投基金+科技保险”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东莞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启动大会现场。

春江水暖鸭先知。创投圈里,“当机立断”的投资人们的嗅觉是最为敏锐的。在启动大会上,全国的“创投圈”大咖云集,经济学家、创投大咖、创新企业家、金融机构代表齐聚,冯源资本、国宏嘉信、紫金港资本、中信金石、科创生益、博雅投资、青为投资、国都京融、国联民生证券、人保财险、中信银行、光大证券、工商银行、全联并购公会、东莞私募基金协会、松山湖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16家知名机构代表与松山湖金服公司签署金融集聚区首批入驻协议,成为金融集聚区首批“主人”,描绘科技金融新蓝图。

深创投集团、冯源资本等多家创投机构负责人一致认为,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的建设,为金融资本和科技企业搭建了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的对接平台,有助于构建覆盖创新全链条的融资服务体系,能够更紧密地与优秀科技企业对接并融入园区产业体系规划,将为松山湖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生态升级注入强大动能。

东莞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已经吸引了众多国内顶尖创投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踊跃“投资”。目前,东莞市高质量发展基金体系中的五大母基金均落户松山湖,市场型母基金规模达150亿元,目标形成1400亿规模母子基金群。在政策型基金板块加持下,高质量发展基金体系通过财政和市属国企共同出资,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力争形成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产业基金体系,助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目前,松山湖天使基金已投资湃泊科技、蓝潜海洋等19个硬科技项目,有效助推松山湖科技、金融和产业紧密结合,为松山湖高质量发展孵化、培育了一批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

“东莞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将依托全市千亿基金体系,通过出资引导、存量整合、市场化配资等方式,招引更多子基金落地东莞,扩大全市基金规模,丰富基金体系层次与结构,覆盖不同产业、不同阶段的企业发展需求。”东莞科技创新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路庆鹏表示。

可以预见,随着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的蓬勃发展,东莞这片创新沃土上,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科技之花”将结出更多“产业硕果”。

松山湖高新区景观。

■对话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

林江:科技金融集聚区为大湾区科创金融体系建设提供新范式

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加速成型的背景下,科技金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东莞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建设引发广泛关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该集聚区通过构建“耐心资本+产业生态”的双轮驱动模式,正探索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产融互促发展路径,为大湾区科创金融体系建设提供新范式。

南方+:东莞为何需要建设科技金融集聚区?

林江:科技创新的推进离不开耐心资本的支持,尤其是风险较高的早期科技项目。但传统金融机构对高风险项目持谨慎态度。因此,科技金融体系的建立尤为关键,特别是投融资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目前,东莞的城市布局较为分散,缺乏一个统一的金融集聚区,这就使得各地企业面临资源有限、选择性差的问题。相比之下,香港中环汇聚了金融机构以及法律、会计等服务行业,提供全方位的市场支持。东莞若能借助科技金融集聚区的建设,打破资源分散的局限,形成高效的金融生态圈,将极大提升科技企业的融资效率与资本市场服务的质量。

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的建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它将为东莞的科技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资本与服务选择,推动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

南方+:科技金融集聚区落地松山湖,优势在哪里?

林江:东莞将科技金融集聚区落地松山湖,源于其深厚的科技产业基础。自2001年启动建设以来,松山湖已从科技产业园蝶变为东莞科技创新核心引擎,华为等龙头企业的入驻,进一步巩固其“科学城”地位,提升吸引力和品牌影响力。

此外,松山湖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认可,具备吸引资本的天然优势。集聚区内汇聚多家风险投资机构与天使基金,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高效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发展效率。

相较于单一镇街金融服务的局限性,松山湖通过汇聚风投机构、天使基金等多元资本,显著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企业可在此精准匹配融资方案,实现效率成本双优化。这种资本生态不仅提供资金,更通过多维融资工具组合,助力企业量身定制发展路径。

其底层逻辑在于产业链厚度支撑——松山湖已具备完整产业生态,使科技金融供需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推动资本、企业与服务机构的协同集聚,打造资金充沛、需求多元、协同创新的科技金融生态圈,构建产融互促、供需两旺的创新发展格局。

南方+: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何意义?

林江:松山湖的科技金融探索,是东莞在科技创新上的主动求变。在战略实施中,松山湖摒弃单纯科技概念比拼,重点打造“科技+金融”融合生态。通过引入深圳金融资源、承接溢出效应,持续探索耐心资本培育机制,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助力大湾区构建多层次科创金融体系。

早年,深圳依托科技金融,形成深创投等成熟风投体系,成为全国标杆。东莞虽无法完全复制深圳模式,但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科学城地理相邻,为两地合作提供现实基础。依托广深科创走廊区位优势,松山湖通过资本赋能科技,加速融入大湾区创新体系,显示出广深合作的明显趋势。

南方+:对于东莞松山湖发展好金融业态,你有什么建议?

林江:东莞的风险投资起步较晚,但随着深创投等机构入驻,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关注并布局东莞,推动本地风投行业发展。松山湖作为东莞的“亮丽名片”,环境优美,宜居宜业,有助于吸引人才并促进科技创新。

同时,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创新氛围。真正的创新氛围也取决于高效的跨学科合作和创业动力。创新氛围的形成,单靠资金支持远远不够。如果专家仅因补贴参与项目,动力有限,更多像是在“打工”,而非推动技术落地。相比之下,真正有创业需求的专家,会主动寻找合作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因此,松山湖要脱颖而出,必须提供独特优势,让企业家和专家相信,在这里能实现突破,更是创新创业的理想之地。

撰文:叶永茵 郑文怡

统筹:郭文君

摄影:黄政正 部分由受访者供图

【作者】 叶永茵;郑文怡;黄政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