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以其稳健的回报和不断增强的避险属性,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截至2025年4月15日,共有1160余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持有债券总量达4.5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2700多亿元。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境外机构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持续看好,也凸显了中国债券市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债券市场的全球吸引力
中国债券市场总规模已达到183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这一庞大的市场规模为境外机构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自2019年以来,中国债券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富时罗素三大国际债券指数,且权重逐步提升。例如,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在彭博全球综合指数中的权重已达到9.7%,较四年前提升了3.7个百分点,并于2024年11月超过日本,升至全球第三。中国国债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中的权重为10%,已达到国别最大权重;在富时罗素国债指数中的权重也达到10%,是最初预计的两倍。
这些国际指数的纳入和权重提升,不仅为中国债券市场贴上了“国际优质资产”的标签,还吸引了大量跟踪指数的被动资金流入。境外机构通过投资中国债券,不仅能够获得稳定的回报,还能有效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据富达测算,2024年中国债券与美国股债、欧洲股债、新兴市场股债的收益率相关性均接近零,这意味着在投资组合中加入中国债券,能够显著降低整体风险。
政策支持与市场开放
中国债券市场的吸引力不仅源于其自身的投资价值,还得益于中国政府持续推进的对外开放政策。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各方积极推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推动内地与全球债券市场互联互通。2024年1月,央行与香港金管局合作,将“债券通”项下的人民币债券纳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合格抵押品。同年7月,央行在“债券通”七周年论坛上宣布支持境外机构使用“债券通”债券缴纳“互换通”保证金。12月,央行推动中英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柜台银行业务落地。
这些政策举措不仅优化了境外机构入市流程,还提升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境外机构通过“债券通”等机制,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增强了其投资信心。
熊猫债市场的蓬勃发展
境外机构不仅积极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还通过发行熊猫债参与其中。截至2025年4月15日,熊猫债累计发行量超过9500亿元。2024年,中国债券市场共发行了109只熊猫债,发行规模达1948亿元,创历史新高。2025年以来,熊猫债发行规模也达到了538亿元。
熊猫债作为人民币计价的核心融资工具,成为外企锁定低成本资金的重要渠道。近年来,熊猫债发行主体从国际金融机构扩展至跨国企业,纯外资主体占比上升;发行期限方面,5年期至10年期债券占比提升,满足了长期融资需求。未来,熊猫债市场有望继续鼓励发行绿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等创新品种,进一步优化定价和交易机制,提升市场透明度。
未来展望
尽管境外机构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持续增加,但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仍有很大空间。目前,境外投资者持债量占比仅有2.4%,与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境外机构持有的中国国债约2万亿元,在国债总托管量中占比为5.9%。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债券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特别是长期投资者。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拓展境内外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持续优化投资环境。随着中国与中东、拉美、欧洲、非洲等地区的债券市场联通与合作不断推进,更多境外资金有望流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提升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地位。
总之,境外机构持续加码中国债券市场,不仅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稳健运行的认可,也是对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政策的积极响应。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债券市场以其稳定的回报和避险属性,成为全球投资者的“避风港”。未来,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化,境外机构的参与度有望继续提升,为中国金融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