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时光清清浅浅、不慌不忙一路徐徐向前,一转眼我们又将与处暑相拥。
“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说,处暑,是农历七月中旬的节气。“处”表示终止,炎热的天气即将过去。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它轻轻地叩响秋天的大门;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才真正一脚迈入了秋天!
处暑时节,秋风将山河渐次染尽,春华秋实的面貌逐渐呈现,山林里的梧桐叶渐渐泛黄,晶莹的露珠悄然漫延。
晨风和晚风带着袅袅的凉意,田野间金黄色的野菊花灿烂绽放,金色的稻浪迎风起伏,指尖滴落金色的阳光!
【1】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唐: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
离离:茂盛、浓密的样子。青芜:杂草丛生的草地。红蓼(liǎo):一种蓼科植物,初秋开淡红色或玫瑰红色的小花。
译:处暑时节,暑气消散,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自如,凉风阵阵袭来,秋江上娇艳的荷花已经有一半长成结满莲子的莲蓬。
看着池塘中凋零的残荷红衰翠减,不禁感叹时光永恒,而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人生在世短短几十个春秋,光阴如水一般流逝,却又比流水走得还要着急!
那江岸上青青的草地,遍布的红色小花,年年岁岁美丽的秋光如此相似,岁岁年年又总免不了感伤秋天的寂寥。
不得不感叹诗人对自然界敏锐的观察能力,盛夏里的荷花亭亭玉立,一片旖旎风情,到了处暑时节,荷花已经瘦减一大片。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秋的气息洒落荷塘,荷花看起来也不如盛夏时鲜灵水嫩,水面上露出的青色莲蓬,散发着初秋的味道,诗人的心里一半欢喜,一半忧伤。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人们总是在酷热的夏天想着盼着秋天的凉风习习,但是一旦真正的秋天来临,满眼萧萧落叶,万物萧瑟一片,心中又不免惆怅万分。
【2】
秋来凫雁下方塘,系马朝台步夕阳。
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
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
西下磻溪犹万里,可能垂白待文王。
唐:许浑《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
朝台:即朝汉台,在今广州越王台附近。这是一首记游诗,诗人在初秋时节傍晚时分应邀前往韦隐士的郊园。
译:夕阳西下,霞光如锦,一路上秋色如画,一方清澈的池塘,几只大雁在池塘上空悠闲低飞。我把马儿系在朝汉台,迎着清凉的晚风信步走在山间的小路上。
蜿蜒的村间小径环绕着大山,茂密的松树林里一片昏暗。主人家的柴扉正对着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田野里传来阵阵扑鼻的稻花香。
这里位于海滨地带,气候非常宜人,云与海相接倍感滋润清爽,海风带来潮声,夜间睡在枕簟上更加觉得清凉。
这里与姜太公磻溪垂钓的地方相隔遥远,韦隐士您住在这样清幽的地方,岂能得到文王的赏识?
我们一般读到的诗作都是描写内陆田园风光,这首诗诗人写于岭南,描写滨海地区的独特风情。
全诗清新自然,通过对池塘、大雁、夕阳、松叶、小径、稻花香、云海等元素的描写,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清幽静美、硕果累累又斑斓如画的初秋画卷中。
“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这一句千古流芳,既带着曲型的地域特征,又把隐士生活的高雅和悠闲刻画得淋漓尽致。
【3】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南宋:仇远《处暑后风雨》
译:一场疾风暴雨把残存的暑气一扫而空,顷刻之中,天地之间变得清凉无比。窗户的缝隙里送来阵阵凉风,夏天不离手的扇子再也没有用武之地。
书房里的孩子们正在高声朗诵《秋声赋》,使人不由得想起醉翁欧阳修。
处暑,是一个由炎热转向寒凉过渡的节气,天气渐渐凉爽,只剩一点初秋的余热,而处暑之后的风雨,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