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作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是全球角逐的万亿新赛道,也是成都建圈强链工作中的重点产业链。4月15日,成都·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暨商业航天创新发展大会在蓉举办,大会以“‘星’汇蓉城,聚链‘城’势”为主题,为全面展示成都商业航天产业创新成果、深化产业链生态合作搭建了交流对接平台。
大会现场发布了《成都市商业航天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及《成都市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蓝皮书(2024)》和《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暨商业航天创新发展城市机会清单》,并实现了三个合作项目签约落地,标志成都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和生态构建等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行动计划和机会清单发布
力争2027年产业规模达500亿元
当前,商业航天进入产业发展爆发期,正在成为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布局的重要制高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系统开发总师周傲松介绍,2024年世界航天活动高度活跃,全年发射次数达263次,同比增长17.9%,创下新纪录,发射航天器数量达到2873个。“2025年,全球航天发射活动预计延续高速增长态势,有望再次刷新纪录。”周傲松说。
火热态势下,成都正抢抓商业航天发展机遇,出台卫星产业规划与专项政策,加快打造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记者了解到,2024年,全市商业航天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已集聚企业170余家,入选泰伯智库《2024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7家、排名全国第3。
活动现场发布了《成都市商业航天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其中提出到2027年,全市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达500亿元,培育链主企业7家,打造创新应用场景70个,进一步推动成都成为国内领先、区域一流的商业航天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应用场景示范地和产业生态新高地。
大会还同步发布了《成都市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蓝皮书(2024)》和《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暨商业航天创新发展城市机会清单》。本次机会清单围绕卫星赋能城市治理、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共发布场景供需信息266条,其中需求信息43条、供给能力信息223条,通过释放城市场景机会,推动成都商业航天机会共享、场景共建、协同发展。
《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
暨商业航天创新发展城市机会清单》
多个项目签约落地
成都市场主体实力雄厚
园区是产业的主要承载地,据了解,目前成都市商业航天产业已形成以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成都未来科技城为主承载地的“2+7+N”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核心优势突出。
成都金牛高新园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在现场推介时介绍,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商业航天产业已集聚成势,集聚了众多代表性机构或企业,如在卫星载荷研制领域有中电科29所、广东通宇,在卫星测运控领域则拥有中电科10所、北京融为等。2024年,园区全产业链营收超300亿元,同比增长17%,10所、29所等每年释放超30亿元市场采购订单吸引配套企业。
成都未来科技城发展服务局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成都未来科技城围绕航空航天领域,加快发展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并前瞻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加速构建以航空航天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除了重点产业园区表现亮眼,成都整体实力同样突出。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基础设施布局良好,国星宇航实现21颗卫星及载荷入轨,AI卫星星座组网稳步推进。同时成都市场主体实力雄厚,全市商业航天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上市企业7家。国星宇航入围国家“探月工程”载人月球车研制任务,成为唯一入围民营卫星制造企业。此外成都还汇聚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天府绛溪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46个,创新优势明显。
诸多优势吸引着更多企业到来。大会现场,北京融为卫星互联网通信系统研制基地项目、蓝星光域西部区域研发运营总部项目、遥感数据应用场景创新发展战略合作项目签约落地,标志成都在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和生态构建等方面再进一步。
成都市北斗规模应用创新联合体成立
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以链主企业为代表的“镇园之宝”,是园区建设的主力军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活动现场,中电科10所、星际荣耀、微纳星空等链主企业分享了各自在卫星测运控、火箭制造、卫星制造等领域的技术与经验,展示了成都商业航天构筑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底座的产业集聚能力。
“有根企业”根植于城市发展,是夯实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与底盘。大会上,华力智芯、星卫讯、迅翼卫通等多家成都本地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了产品路演,集中展示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彰显了本土企业的“硬核”实力。例如成都星卫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佳带来了《卫星赋能行业治理:空天地一体化助力智慧应急高质量发展》的演讲,介绍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卫星通信系统X-Baud3.0。该系统是多体制融合通信系统,实现了国产化创新应用,为我国卫星通信设备的自主可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我国北斗三代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北斗规模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成都市2024年入选为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正加速推动北斗系统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交通出行等领域的融合应用。
活动上,四川移动重点展示了北斗系统在交通领域的规模应用案例。同时,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联盟联合多家重点企业、产业联盟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成都市北斗规模应用创新联合体。据悉,该联合体将通过“政产学研用”资源整合,推动成都在技术攻关、统标统型、推广应用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快形成北斗应用示范高地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红星新闻记者 王俊峰 图据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
编辑 成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