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武汉市第六十八中学创建于1965年,是武汉市首批命名的艺术特色学校。学校坐落于江汉区万松园路,毗邻中山公园,虽处闹市却独得一方清幽。自建校以来,这所老牌艺术特色学校始终以“多元育才,协调发展”为办学理念,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沉淀,逐步发展为以“尚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品牌,引领学校科学、特色、优质发展。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何鹏、许文秀 通讯员倪迅 视频陈玲)

理念筑基,重构课堂生态
“课堂是教育的生命线,智慧课堂的本质是让学习真实发生。”武汉市第六十八中学教学副校长王洪波站在“三味课堂”建设的潮头,以回归教育本真为起点,重塑课堂教学的生态逻辑。

2024年9月,学校成立了“三味课堂”课题小组,确立“学科味、学习味、学生味”三位一体的课堂改革框架。王洪波表示,学科味是根,要深挖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味是脉,要激活高阶思维;学生味是魂,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改革之初,质疑声不断。有教师担忧“技术冲淡学科本质”,也有教师困惑“如何平衡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王洪波带领团队深入一线,组织三轮研讨课比赛,覆盖高一至高三全体教师。生物教师吴钟晶的《血糖调节》课例中,学生现场测量血糖数据,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真实探究;政治教师徐晓晓以“价值创造”为主题,设计法庭辩论情境,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化认知。王洪波总结道:“智慧课堂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让学科逻辑、学习逻辑与成长逻辑同频共振。”
技术赋能,激活教学动能
“信息技术是课堂革命的催化剂,但真正的智慧在教学设计中。”学校以“三味课堂”为轴心,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起“高认知—高投入—真情境—真反思”的智慧教学模式。

2024年“智能教学活动周”期间,学校开展27场公开课、3场专题培训。物理教师祝伶俐在《磁场磁感线》教学中,引入数字化传感器,学生动手绘制磁场分布图;化学教师郭春晖开发“家庭小实验”系列微课,用柠檬汁和小苏打模拟灭火实验,点燃学生探究热情。王洪波特别强调“技术为思维服务”:英语课堂借助墨水屏实时反馈学情,教师动态调整教学节奏;历史课上,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穿越”至辛亥革命现场,多维视角剖析历史脉络。

为保障技术应用实效,王洪波主导建立“智慧课堂资源库”,收录胡孟莎、倪迅等教师的“教育部精品课例”和多位教师的“省级精品课例”,开发《他山之石》学法指导小报。近年来,郭春晖、吴钟晶、杨莹等多位教师在各级教学比武活动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王洪波说:“技术赋能的核心,是让教师从‘知识的搬运工’变为‘思维的点燃者’。”
生态育人,培育核心素养
“课堂改革的终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以“三味课堂”为载体,构建起“学—教—评”一体化生态,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在教学设计上,他倡导“真情境驱动”。艺术班研讨课中,教师宋梦思以“旅游产品设计图”为课题,融合地理学与文学知识;高一语文课上,学生化身“小讲师”,通过新闻播报、好书推荐锻炼表达能力。王洪波要求教师每节课后开展“真反思”:学生填写“学习收获卡”,教师撰写“教学诊断书”,双向反馈优化课堂生态。

更让王洪波欣慰的是,课堂生态悄然改变——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探究,教师从“满堂灌”转向“引导者”。学生们纷纷表示,现在上课就像解谜,每一步思考都有成就感。
从理念重构到技术融合,从生态优化到素养落地,武汉市第六十八中学以“三味课堂”为笔,绘就了学校智慧教育的新图景。教育的智慧不在于设备的先进,而在于“让每个学生与知识深度对话”。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课堂改革,让教育静待花开,为每一颗种子提供破土而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