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的春天是最难忘的,鲜花渐次盛开,离世博会开园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我是2009年受组织委派来参与世博工作的。与以往的很多大型活动不同的是世博会举办的时间很长,有半年时间;地域面积大,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城区;参与人数多,各种不同群体共同运营着一个社区。如何把八万多名园区志愿者有机地嵌入到世博组织体系中间去,参与这样一台巨型机器的运转?
由于园区志愿者的主体是大学生,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这些大学生志愿者要统一参加所在大学的组织,集体进入园区服务,这也是借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经验。整个世博期间,共有8万名小白菜志愿者入园服务,他们大部分是学生,也有不少市民,来自40个国家、25个省区。8万名园区志愿者被分为13批次、每批次服务16天,批次交替上岗可以保证所有志愿者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试运行时,志愿者初来乍到,不熟悉情况,一时间社会各界批评和质疑声如潮涌来,“小白菜”们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面对社会各界的不解和质疑,我们还是保持定力,坚持之前的安排,每天仍然安排一批新的小组长入园实训,每一位小组长就是一粒粒的火种,回学校后会按照要求撰写入园心得,整理培训手册,等到他们带着各自团队正式入园服务时,这些星星之火必定可以燎原。试运营的代价是值得的,6000余名小组长在熟悉岗位之后立即发挥了作用,每人带领8至10名组员,从正式开园伊始就很好地进入了状态。之后,“有问题,找‘小白菜’”,这几乎成了世博园游览攻略的头条。

我们用“以志愿者为本”的原则提醒园区各类组织关心志愿者需求、维护志愿者利益、满足志愿者的期望。在领导们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下,我们要求相关片区场馆管理部门本着“善用、善管、善待”的原则对志愿者进行管理,不允许各方面向志愿者随意指派方案外的工作任务,“小白菜”们只接受小组长的直接指挥,他们只需做好自己分内服务工作,无需承担能力之外的责任。舆论也一改试运营期间批评的态度,积极呼吁社会善待志愿者,呼吁游客向这些“小白菜”说声谢谢。到世博会后半程,每天晚上闭园时参观者和志愿者相互“say goodbye”也成了非常温馨美好的一幕。有了各方管理者的理解和关心后,“小白菜”渐渐成为世博园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我们除了始终把提升志愿者服务质量作为最重要的硬任务之外,也越来越重视提炼志愿者的内在精神财富,用精神和文化的力量去凝聚和激励志愿者,同时传播到园区内外。
正是在众多“菜农”的“管理”和“保护”之下,一棵棵“小白菜”茁壮成长,也为服务世博园区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全样本调查显示,园区志愿者共为参观者提供约4.6亿人次的服务,每位志愿者平均一个班次(在岗服务405分钟)可以为518人次参观者提供服务,每分钟服务1.3人次。在园区运行期间,世博局共进行10次园区服务质量好评度测评,园区志愿者平均好评度为96.31%,最高好评度为98.4%,好评度一直位居六类工作人员之首。
在开园之前已经确立了把大家熟知的“心”的标志作为世博会志愿者的标志,我和同事们将英文heart拆开诠释志愿者精神——“H”即help(助人),“E”即enthusiasm(热情),“A”即active(主动积极),“R”即responsible(负责),“T”即teamwork(合作)。这五条像烙印一样烙进了世博志愿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志愿者行为。
世博会后,市文明办把这个“心”作为上海市志愿者的永久的Logo,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穿着带有“心”标志服装的志愿者穿行在申城的大街小巷,这是志愿者精神的延续,也是世博精神的传承,更是我们当年这些“菜农”的最大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