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鹤山探索现代农业新玩法,“三驾马车”拉动乡村振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6:15:00    

人间最美四月天,鹤山万物生机勃发,美丽乡村人兴业旺。

清晨,阳光照进古劳水乡交错密布的鱼塘时,养户麻利地把跳腾的笋壳鱼搬上货车,好让产品抢占上市时机;双合镇的茶园里,连片茶树吐露翡翠色的绿芽,等待茶农采摘……

产业兴则乡村兴。鹤山立足本土资源禀赋,打造现代农业“三驾马车”,通过聚焦特色种养殖业、创新土地复合利用模式、强化农业技术赋能,实现“以特破局、以巧增效、以智提质”,走出一条以现代农业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鹤山双合采茶忙。

特色农业:写好“土特产”文章

近日,鹤城镇南中村花生试验基地传来了好消息:去年9月播种的最新批次黑衣花生历经冬季生长周期后成功收获。

花生是鹤城“土特产”之一。与普通花生相比,黑衣花生的果仁呈黑紫色,富含花青素,香味浓郁,深受消费者青睐;亩产量较传统品种提升近200斤,售价比普通花生高50%。

在鹤城镇,七彩花生和黑衣花生先后种植成功,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增加了产品附加值,为鹤城花生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弯道超车下了一步先手棋。

鹤城花生丰收。

“别看它这么怪异吓人,它全身都是宝!”在龙口镇三洞村,养殖大户付康明正展示着他的得意产品—水蛭。这种俗称为蚂蟥的吸血生物在付康明的养殖场里摇身一变成为了造血的“金疙瘩”。

2020年,在三洞村党委支持下,付康明在村里开设了养殖场,成为龙口镇首家水蛭养殖户。“水蛭干是极具价值的中药材,按照往年行情,水蛭干售价可达每斤250元,每个养殖箱的利润能达到4000元。”付康明说。

发展特色农业,是避免同质化经营、改善恶性竞争的重要法宝。在三洞村探索下,龙口镇水蛭养殖基地正式成立,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育种苗服务,目前已发动5户养殖户加入到“蛭”富产业中。

发展特色农业,重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近年,鹤山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江门)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打造符合鹤山实际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同时,鹤山各镇街当好农户的参谋,指导其种养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开阔的农产品,对接各方资源助力农产品开拓销路……

“土特产”文章写进田间地头,写进千家万户,鹤山为村民创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立体农业:敢向空间要效益

连片的光伏板犹如一把巨大的遮阳伞,一棵棵翠绿色的粉葛苗从泥土中探出头来,享受着遮阳伞下的清凉。

这种“光伏发电+农业种植”的新景象发生在双合镇先庆村。

先庆村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鹤山粉葛”的种植基地之一,村民的生计主要靠种植粉葛,收入来源单一。为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先庆村积极探索立体农业模式,在拓展土地的广度和高度上做文章,让“光伏+粉葛”模式实现“一地双收”。

双合粉葛种植。

近年,先庆村整合1000多亩零散山地便于连片开发、规模种植,同时瞄准高层空间发展,引进信义光能企业装设大量光伏板,打造光伏农光互补科普基地,基地免费返租光伏用地给农户种植,形成集科技示范、农业生产、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带动村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8万元。

发展立体农业,向空间要收益,宅梧镇也有类似的新探索。

走进宅梧镇白水带石门村,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茶香村内的密林中飘出。石门村充分利用森林下方的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创新地把茶树种植到林地中。得益于特殊的种植环境,茶叶富含硒元素,深受消费者追捧。

宅梧镇森林覆盖率超66%,是鹤山林业大镇。通过探索发展林下种茶、林下种菌、林下养殖等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宅梧镇先后引进了沉香、茶叶、夏威夷果等一系列林下作物,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各类作物优势互补、循环相生,提高经营主体发展效益,推动打造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新产业,实现了“点绿生金”。

“一地双收”和“点绿生金”,是鹤山探索立体农业模式的缩影。鹤山突破平面维度、实施空间层级搭配,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同时通过空间优化、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同轨推进,实现资源集约化、生产高效化和产业多元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宅梧白水带茶园。

科技农业:农民成为“绿领”专家‌

发展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民”这一角色有了新定义。他们不再是看天吃饭、只懂种地的劳动者,而是具备相应种养知识、能解决一定种养病害问题的专业人才。

两种身份角色如何顺利实现转变?鹤山通过组建成立鹤山市农业产业技术指导组、创建相关志愿先锋队、组建农村科技特派员(鹤山)团队等方式,积极推动“三农”人才的培育与下沉,让农业专业知识搭上便车,走进田间地头、深山密林,助力农户获得农技良方,以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鹤城镇小官田村桔梦园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新是受益者之一。此前,李新在如何防治病虫害方面曾一度陷入技术瓶颈。经鹤城镇牵线,这位新农人被推荐到华南理工大学参加培训和农业互访交流,学习种养技术、管理技术,成了同行眼中的“土专家”。桔梦园成功申请成为江门市级家庭农场,引入了数字化灌溉、无人机操控等新质生产力,生产效益得到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鹤山依托农技推广服务驿站农技服务乡村行等平台,培育壮大新农人群体,积极引导新农人成长为“绿领专家”,开展线上农技推广和产业指导直播活动,内容覆盖茶叶、蔬菜、花卉等种养产业,在线解答农户疑难问题,用技术带动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

目前,鹤山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936人,认定省级“农村乡土专家”111人、乡村工匠144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在“三驾马车”拉动引领下,鹤山将继续驱动新型农业发展,全面释放各类农业业态经济潜能,实现从“土里刨食”到“土里生金”的转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采写:南方+记者 任龙 通讯员 麦和幸 彭梦乐

图片:鹤山市委宣传部提供

【作者】 任龙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